顶点笔趣阁 > 中唐之潜龙在渊 > 第104章 家族投机

第104章 家族投机


三日后,代宗皇帝再次召见武就,告之欲拜其为恒州别驾,担任李宝臣政务上的第一佐官。

  “臣自知才德疏浅,不足以担此重任。恒州才德胜臣者,不胜凡几,还请大将军收回成命,另择贤明!”武就连连摆手,力辞道。

  “哦?”代宗皇帝略感诧异地看了看武就,倒也没有强求,“广成可否举荐一二?”

  “饶阳太守卫常宁,前定州刺史谷从政才德皆十倍于臣!”武就恳切地说道。

  代宗皇帝点了点头,表示会考虑武就地举荐,看他的目光中更多了几分赞赏。

  事后,代宗皇帝对杨错说道,他已完全相信有关武元衡的传言,以武就的为人,是绝对不会刻意散布流言为自己的儿子扬名。

  来到长安的第十日,武就动身返回恒州。

  代宗皇帝下诏正式拜李宝臣为正式拜杨旭武检校礼部尚书、成德节度使、赵国公,并赐铁券。

  刺史印绶及成德军节度使印绶,一并由武就携回恒州。

  下旨:饶阳太守卫常宁拜为恒州别驾;谷从政拜为定州别驾;武就擢升饶阳太守等。

  待武就抵达太原府时,留镇灵州的李宝正(杨武戎)将会携被囚多月的王武俊,往东与其会合,一同返回恒州。

  李宝正此次返回恒州,主要是为了祭奠杨家先人。

  在他离开期间,朔方骑兵将由骑兵大将莫辛统掌。

  广德二年正月下旬,代宗皇帝正式答复张献武——必须斩杀梁训、郭肃等弑杀张位的首恶,则准其入朝觐见皇帝。

  此后,张献武没有任何回讯。

  三月上旬,侯仲庄统扬州水军楼船三十艘,斗舰一百三十艘,蒙冲三百艘,进抵忠州的临江,开始巡防巴东水域直接对张献武形成震慑。

  广德二年三月的时候,乍暖还寒的春风吹绿了江淮大地,盎然生机重回人间,给人以无限的希望。

  一年一度的春耕要开始了。

  什么都可以错过,农时错不得,错过了节令,百姓一年的收成就会没有着落。

  从江南、荆南至淮南、荆北,再到淮北,数百万百姓投入到农耕之中。

  经过多番的努力,南迁至楚州等州县的百姓,在去岁末今年初时有了一定的回流,大约有六万人陆陆续续地返回了徐州和泗州等地。

  加上原先未及迁徙的百姓,徐州目前的人丁勉强能够保持在二十万上下,虽然与北伐之前的六十万人不能比,但终归有了个好开端。

  身为淮西节度使李忠臣首席佐官的萧复,历任郡丞、刺史,政务才能极为出色,经验丰富。

  由他统筹安排,徐州各郡县百姓先是在驻军的协助下,利用去年年末的两个月对灌溉的河渠进行了翻修。

  进入新的一年,又对荒芜土地进行大力整治。

  同时,江南各州县又提供了大批种子和农具,以及百余头耕牛。

  只要不出意外,徐州这二十万百姓今年应该可以完成自给。

  如果今天的秋收良好,看到希望的其他百姓也就会陆续回流。

  毕竟,他乡还是不比故土。

  相比起徐州,淄州、青州的情况则不容乐观。

  大唐掌控下的青州和淄州,人丁在史朝义的霍霍下也仅只六万人,甚至北海、临淄两郡更是百里难见人烟。

  南迁的百姓或许是被连续两年的饥荒吓怕了,又或是苦于承受经年累月地战事,根本不愿意回到贫瘠又毗邻前线的青州。

  青州并不是真正的贫瘠,只是受到源源不断的战争破坏,农商盐铁皆废。

  恢复青州和淄州元气,任重而道远。

  此外,屯扎在中原各州县的驻军,分别在贾耽、李忠臣、哥舒曜等人主持下,利用荒芜的田地展开军屯。忙时屯田、闲时练军。

  杨错也没闲着,待在长安处理从各地传来的军情谍报。早出晚归,忙得不了。

  四月上旬,李怀仙遣使借道朔方前来长安,急切异常地请求朝廷出兵为其解围。

  事实上,在李怀仙使者赶到之前三日,有关幽州战事的消息就已传到了长安。

  历时大半年,经过被动防御、战略相持,再到如今地主动反攻,叛军已经完全扭转了局势。

  而造成这一切的最大契机,正是史朝义赶赴河北主持战事,向润客、徐璜玉、薛忠义等大将派兵北上支援符璘。

  去年年底时,在刘展暗中施计地协助下,李怀仙甚至一度压制住符璘。

  但是很可惜,李怀仙并未能借机将优势转化为胜势。

  等史朝义赶到河北,亲自接手幽州战事后,李怀仙的日子变得煎熬难安起来。

  史朝义一面稳固防御,一面派遣大量细作对幽州军内部大挖墙脚。

  此外又挑动与奚族有矛盾的契丹一些部族,对奚族实施骚扰,迫使奚族可汗胡损不得不分兵回师自救,大大的削弱了李怀仙的外援。

  面对史朝义这一连串的组合拳,李怀仙顿时慌神。

  如此一来,这场耗时颇长、战果不彰的攻打史朝义的战事,早已引起幽州内部的厌战之心。

  然而,出于尊严,李怀仙坚持要继续打下去,却将自己闹了个骑虎难下。

  不过,李怀仙却并非没有获胜之机。

  刘展曾将计就计,为李怀仙设了一条应对之计——借着史朝义挑动幽州内乱,安排几名留守后方的文武官员联络叛军,假做有意归顺,并在幽州内部伪造几场叛乱,迷惑叛军地细作。

  待完成一应准备后,李怀仙做引军急退之势,引诱叛军追击,而后设伏破之。

  随后,挟取胜之机,主动收兵停战,巩固之前占领的莫州和瀛州。

  在刘展看来,真正打下去,李怀仙的实力不可能是史朝义的对手,一时的胜利难以换来最终的胜局。

  明智的选择是见好就收,有了一场大胜,李怀仙也能风风光光地收兵停战。

  而且,在幽州暂时保留一个李怀仙,显然更能牵制消耗史朝义的实力,对朝廷而言也是最好的结果。

  刘展地计策成功了,同时也失败了。

  李怀仙虽然伏击了叛军,但因行事不慎,未能克尽全功,仅只击破了数千叛军。

  错失上天赐予的良机,就要受到上天地惩罚。

  冲昏头脑的李怀仙妄图借胜机一举冲垮叛军主力,却反遭史朝义迎头痛击。

  随即,李怀仙昏招迭出,他强令留守幽州的胞弟李怀忠增兵前线,导致后方空虚。

  最终居然将伪造的叛乱变成了真叛乱。

  以刘展的智计,对此也是无力回天。

  毕竟,他并不是幽州的真正主事者,甚至无法直接向李怀仙献计。

  一直以来,刘展都是通过大唐在幽州军中的一名内应官员来为李怀仙出谋划策,他自己则始终隐藏幕后。

  在得知后方叛乱,李怀仙又出昏招,命李怀忠强征幽州各大宗族豪门的私兵,结果却激起更大不满,使叛乱加剧。

  李怀仙不得已之下,只能真正回师自救。

  史朝义没有错过这一次机会,不顾众将的怀疑劝谏,亲统大军追击,大破幽州军,六日内连复莫州和瀛州。

  最终,因为自身士卒的确也累得不行,才暂时停下了追击的步伐,否则说不定就已攻入幽州。

  不过,李怀仙的噩梦并未结束,与前次不同,史朝义这一次并不准备再放过他。

  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窘迫局面下,李怀仙才不得不急病乱投医,将希望寄托在朝廷的出兵救援上。

  不过,他却忘了一件事情——代宗皇帝已与史朝义达成了休战协定,两年的休战还远未到期。

  先期而至的亲笔书信中,刘展向代宗皇帝阐明了他自己对幽州战局的看法。

  刘展认为幽州军大势已去,内外交困下,李怀仙能维持半年已算万幸。

  所以,从即日起,对李怀仙的实质性支持可以减弱乃至停止,以免己方提供的粮草军械被史朝义所得。

  不过,暂时还应对李怀仙虚与委蛇,鼓足他的信心,从而利用幽州更多地消耗史朝义的势力。

  李怀仙的使者力劝代宗皇帝放弃与史朝义的休战协定,乘叛军兵力集中于幽州的机会,直接自朔方出兵直捣冀州,与幽州军一前一后夹击史朝义。

  届时,李怀仙愿意归附唐廷。

  面对这九成是假,一成是真的承诺,代宗皇帝笑了笑,却未置可否。

  最终,还是由李泌代为答复使者,称我方虽然无法背弃停战协议而直接出兵,却可以遣使与史朝义交涉,逼迫其退兵。

  同时,己方还可派遣部分军卒伪装成幽州军搭乘水军战船,自朔方北上进入幽州,助李怀仙抗击叛军。

  虽然未能达成出使的初衷目的,但己方的回复还是能让李怀仙的使者接受。

  逗留了两日后,使者动身返回幽州。

  广德二年四月下旬,韦皋引本部兵马两万进驻大散关,从北面直接形成对山南西道的最北面凤州的威胁。

  山南西道大将吴力引军一日急驻黄花,以防范韦皋。

  到了五月上旬,仆固怀恩引军两万进抵山南东道的万泉县。

  田神功引军万人进抵临江,会合裴奰。

  无当、无前两部飞军在高崇文的率领下,也进抵忠州。

  感受到唐军施加的强大压力,张献武明智地解除了对严震的围困,朝山南西道的腹地退却,凭险据守。

  同时,山南西道流言大盛,直称严震“勾结”代宗皇帝,意欲尽屠山南西道的士族和官员,为张位复仇。

  很显然,流言正是由张献武一方所造,目的正是为激起当地官员的反抗之心。

  然而,张献武等人忘了,有了大唐朝廷的背书,严震已经代表正统。

  就在各地大军调动的时候,武安郡王杨错也赶到了山南东道。

  他本来可以挑选距离最近的大散关,在那里调兵遣将。

  但是那样的话,就无法和严震会面了。

  再者,李承刚接替来瑱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,杨错还需要去巡视一下,给李承一些面子和站台。

  到了五月中旬,杨错抵达襄阳。

  不久,应他之邀,严震也亲自到了襄阳。


  (https://www.ddbiqutxt.com/chapter/71054502_73619436.html)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ddbiqutxt.com。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dbiqutx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