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笔趣阁 > 无上金门 > 《道德经》第一章参悟
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参悟


从今天开始将陆续开讲道家之道经。佛家之佛经,道法和佛法的参悟,有利于我们修炼的参悟。群文件每天都有更新。

        主要是讲《道德经》,《金刚经》,《清静经》和《心经》,等诸多经书在修炼中的实际应用,每天都会讲一点,今天说的是《道德经》第一章,本人结合自己实修经验,跟百度上的任何解释都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请师兄们辩证的吸取

        道德经》第一章

        论道非恒妙徼玄升

        【正文】道可道,非恒道。名可名,非恒名。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故恒无欲,以观其妙;恒有欲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        解释:(注意非百度所有)

        道可道,非恒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凡人的道称之为道可道

        可以说出来,眼睛能看到,能触摸到

        实修人的道称之为,非常道,说出来没人信,肉眼看不到,触摸不到。

        名可名,非恒名

        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

        这句话的意思是,天地生成之初,自然无法给予取名

        生成之后,有了生命和万物

        就开始了对万物的认识和分别心初现

        两句话的辩证关系为

        道可道,凡人道,非恒道,实修道,都是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见道可道,则失去非恒道,不见众生性,则失去天道

        道可道,非恒道,两者缺一不可

        故恒无欲,以观其妙;恒有欲,以观其徼。

        徼读(jiao)

        多音字

        有端倪,边际,头绪迹象的意思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把这句话翻译为经常无欲而观,可以感悟到道的细微表现;经常有欲而观,已游离于道性的边缘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错特错了

        说明没有理解老子的本意

        道可道,非常道,相互联系,是一整体,怎么可能以有欲无欲简单来判断道呢?

        有欲而观,就看不到道的本性,无欲而观才能看到?这就是理解偏颇了

        也不懂老子的无为和有为的区别

        《老子·道德经》:常有欲以观其徼(jiào)

        老子所说的“徼”,即“徼妙”。恒无、恒有,两者同出而异名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故恒无欲,以观其妙;恒有欲,以观其徼。

        正确的翻译为

        天地万物生成顺序为由“妙”(虚无)而至“徼”(实有),修道者应从“徼”而返归“妙”本.此为全书宗旨.

        归纳总结

        恒有欲是世人入世法,是对的,做人要行道可道,有**的时候,我们看到的是实有,这也是对的,遵循经济规律,有劳动既有所得,不然怎么行人道,怎么养家糊口?然后以此基础上,去修炼行出世法,过度升级到无欲以观虚无,有实有之徼升级返归虚无妙之本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才是第一段的真意啊

        很多修者片面的理解为,有欲离道远,无欲离道近,实在是偏颇甚大

        而应入世法,行入世,出世法,行出世,次序搞颠倒,不见众生,则不见非恒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        道可道非常道,都是道,名可名非常名,有欲无欲都是出于意识对于万物的反映,都是近道的表现。

        有**近人道,在人道中接人待物。知有欲,功名利禄而不执迷于**和功名利禄,此即是无为,即是清净。而非好坏不分,麻不不仁,顽空枯坐,两条腿一盘坐在那里,什么都不想,此不是清净,也不是无为,而是昏沉和不见众生性;通过有欲升华到无欲,必须从人道中升华,在接人待物知而不执中升华,单一的打坐只是方便法门,即使能够入定也离道甚远。

        关注官方QQ公众号“17K小说网”(ID:love17k),最新章节抢鲜阅读,最新资讯随时掌握


  (https://www.ddbiqutxt.com/chapter/9168_2625892.html)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ddbiqutxt.com。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dbiqutxt.com